在“雙碳”目標與數字技術浪潮的雙重驅動下,建筑行業如何打破傳統路徑依賴、重塑高質量發展內核?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聚焦建筑業轉型痛點,以建言獻策為筆,勾勒出一條“向新而行”的突圍路徑——從產業工人體系重塑到智能建造技術普及,從綠色低碳理念深化到發展模式創新,這場以“新質生產力”為底色的變革,正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層層推進,為建筑業注入前所未有的動能。在代表委員的建言中,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輪廓愈發清晰——
工人體系升級
從“勞力輸出”到“技能賦能”
針對建筑業“用工荒”“老齡化”難題,兩會代表聚焦“新型建筑產業工人”培養體系,從職業教育、企業實訓、技能認證等各方面指明改革路徑。
“要調動所有一線工人提升技能的積極性,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從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眮碜越ㄖI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建工安裝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付浩認為,構建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迫在眉睫,開展分層級技術“比武”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這樣,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人在分層級技術比武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得以展示自身技能,并在比賽過程中與同行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切磋技藝,進而實現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
他還建議,推動“工程師+技能工人”這一知識與技能深度融合的高效協作組合,即由工程師負責解決轉化方案,技能工人則憑借豐富的實操經驗確保實際生產中的可行性,進而大幅縮短創新成果從構思到落地的周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冶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朱永繁在為四川建筑業向“新”提“質”的建言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四川勞動力資源大省優勢,進一步健全建筑產業工人教育培訓體系和職業技能認證體系,積極支持鼓勵龍頭企業、職業院校開展產教融合,充分打通建筑產業工人學、培、用鏈條,快速打造一支適應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為“建筑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技術應用迭代
從“搬磚砌墻”到“人機協作”
“讓工地更聰明”已成為建筑業的共識。兩會期間,代表委員也積極建言加速建筑機器人、數據基礎設施、“建筑+AI”教學等方面的規?;涞?。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杭迎偉建議,加大推廣建筑機器人在施工現場的應用。據介紹,去年,上海建工推出了50款建筑機器人,有抹平機器人、灌漿機器人、淋水機器人等等,還有包括造樓機等在內的大型機器人,都在項目現場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敖ㄔ臁梅孔印?,有賴于綠色建造、數字建造、智慧建造的能力提升。我們現在會與許多的建筑機器人交流,它們現在是我們的‘學徒’,未來將成為我們建筑施工的‘伙伴’?!焙加瓊フf。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馮遠建議,構建AI適配型工程標準和數據體系,建立行業級數據基礎設施及多層級知識庫和知識圖譜,推進工藝工法語義對齊,推動國家級強制標準的條文機器可讀化改造,暢通行業數據交流。同時,鼓勵建筑類高校加快增設“建筑+AI”交叉學科,將深度學習、生成式算法等納入課程體系;加快建立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增設“建筑人工智能應用師”等復合型人才的職稱序列。
綠色理念深化
從“單體節能”到“產業鏈協同”
超越傳統節能減排,兩會聲音指向更高維度的“綠色生產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永剛提交建議,呼吁加強綠色建筑業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引導。進一步完善綠色建材供應商認證體系,建立全國綠色建材供應商名錄,為建筑業企業提供綠色產品采購的權威參考。推動“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承包模式試點,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商業模式。同時,他還提出,要擴大對綠色建筑產業的財稅金融支持;建立綠色建筑重點項目全過程監管機制,切實保障綠色建筑項目的生態效益;實現“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綠色低碳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馮遠代表則提出,當前建筑行業在追求綠色低碳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規劃不合理、節約理念不強等問題,亟待改進。她認為,建筑節能應從設計階段開始,通過合理的建筑朝向、布局以及高效的保溫材料,實施被動式節能技術,顯著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在建筑項目的審批過程中,應建立嚴格的評估機制,綜合考慮區域人口密度、經濟發展需求等因素,確保項目的合理性。同時,她提出對新建或改建項目在設計階段進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評估,確保整體碳排放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此外,馮遠還提倡通過綠色金融扶持和政策獎勵,分擔綠色材料和技術的增量成本,減輕建筑綠色轉型的經濟負擔。
建造品質革命
從“造房子”到“建設好房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這也是“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昂梅孔印比绾瓮七M建設?代表委員給出了高品質人居建設的新定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礦所屬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斯浪認為,安全、舒適、綠色、智慧,正好對應了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的特點。但當前我國鋼結構住宅市場滲透率不足1%,與發達國家40%以上的水平差距顯著,亟需通過系統性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破除制度性障礙,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對此,他建議,以頂層設計為突破口,在《建筑法》修訂中增設“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專章,明確其作為新型建筑工業化核心載體的法律地位,同步推動《綠色建筑促進條例》《建筑產業現代化條例》等配套法規制定,形成“專項立法+行業標準+地方細則”的三級法律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建議,加快制定滿足“好房子”需求的綠色低碳建筑應用技術標準和規范,從政策層面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可靠技術工藝及產品設備的集成應用。
“要解決如何用科技力量建好新房子、改造老房子,這是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有效之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為如何強化“好材料”創新供給支撐“好房子”建設出謀劃策。他提出加快建設國家級建材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統籌部署“好房子”高品質建材重大專項、持續完善“好材料”產品質量追溯標準體系等建議。
彭壽表示,如何加強建筑領域新材料技術研發、出臺相關標準、推進產品應用,都是今后的發力點,期待有關部門從平臺、項目、標準規范等方面進一步構建可持續的技術生態和產業體系。
(本報綜合報道)